到底该不该杀樊哙?夹在刘邦、吕后之间的陈平最后怎么解?

2025-10-17 13:08:03

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大杀功臣,先后杀了韩信、英布、彭越等名将。汉高祖十二年(西元前一九五年),燕王卢绾叛乱,刘邦令大将樊哙率军平叛。

樊哙刚领军出发,又有人向刘邦告发,说樊哙跟吕后串通,谋画在刘邦死后篡夺刘家江山。刘邦一听,立即令谋士陈平,带上大将周勃,去把樊哙杀了,让周勃就地接任樊哙的职务。

这樊哙,就是《鸿门宴》里生吃猪腿的那个勇士,他还有一个身分,就是吕后的妹夫, 娶的是吕后的妹妹吕嬃。当时刘邦病重,朝政全是吕后主持,杀了她的妹夫,她还不恨死你陈平?

也就是说,这樊哙,刘邦要杀,吕后要保,两个大主管都不能得罪,人头却只有一个。总不能先砍了,再装上去。陈平做为具体执行者,夹在中间,太难了。

这一点,连周勃这样的大老粗也看出来了,一路上连问陈平怎么办?陈平说,怎么办? 凉拌。陈平倒真不是说俏皮话,他的意思是,冷处理。

于是两人到了樊哙营中,传刘邦旨意,把樊哙抓了起来。但没有当场杀掉,而是装进囚车,慢慢地向长安进发。

陈平这人,足智多谋,在汉初是与张良齐名的谋士。但与出身贵族的张良不同,从小贫苦的陈平,其为人行事也颇多江湖气,有时不免玩一点阴谋诡计。

比如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无法突围,陈平就贿赂了冒顿单于的阏氏,靠阏氏的枕头风才脱险。大概其过程多有不光彩之处,所以《史记》也不愿意细说,只说是「其计秘,世莫得闻」。可见陈平做事往往不拘一格,只要效果好,手段如何就不大考虑了。

这回他没有不折不扣地执行刘邦的指令,就在于他看到了这事背后,有着刘邦与吕后势力的消长变化。杀樊哙是件大事,刘邦、吕后肯定会在这上面斗上一斗,而且很快会有结果。陈平就在途中不断地派人到长安打探消息,一旦要杀,立即把囚车中的樊哙一刀砍了, 不杀,就马上放了。

陈平在路上等了几天,等来了消息,一个字:死。不是要樊哙死,而是刘邦死了。刘邦一死,就意味着吕后掌权了。陈平马上让周勃押着囚车,自己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到了汉高祖刘邦灵前,陈平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哎唷陛下啊,我真是对不起您,您生前的最后一项指示,我都没做好。您让我杀了樊哙,我却还没有杀。」旁边的吕后一听, 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吕后上台后,当年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要么被杀,要么靠边站,只有陈平反倒升到了丞相,大概在杀樊哙这事上,吕后给他记了一功吧。

面对两位主管的不同意见,陈平这一招,叫做「拖死狗」。这个词说着难听,那就换个说法,叫做:在执行过程中,冷静处理、留有余地、观察事态、准备预案,一旦发展趋势明确,就随机应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陈平、陈树屏这陈家兄弟的两招,听着似乎不上台面,其实是很见功力的。一是没有就事论事:也就是说,你首先要弄明白,主管的不同意见,他根本的诉求点在哪里?是不是真是像表现出来的那样?

比如在陈树屏这里,表面上是个「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是个「心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是怎样搞清楚长江的宽度,而是两位上司的台阶如何下?

同样,在陈平这里,要是纠结于樊哙是不是真的谋反?是不是真的该杀?那就走进死胡同了。二是看到了争论的实质:张、谭两人是意气之争,都想着借长江宽度这一「学术问题」,来小小地出对方一个洋相。杀不杀樊哙,其实质也是刘邦与吕后的权势角力。

三是由此找到解决方案:意气之争就打个圆场,让双方都下得了台。权力之争是静观其变,等分出胜负再做决定。所以要不做「夹心饼干」,走出「神仙打架」的尴尬,关键还在于培养自己高出一筹的洞察力。

山西话·山西历史名人故里丨貂蝉故里 忻州木芝
电影院银幕多少钱一块如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