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建筑思辨丨矩阵:站在四分之一世纪的建筑对话
2025-07-18 02:58:46
作为广州首批民营建筑设计企业的汉森伯盛,至今已走过27年,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跨度,完成遍布全国60多个城市逾2200个项目,它的作品见证了以空间秩序塑造社会秩序的奇迹。
需要明确的是,汉森伯盛的故事并非Frank Gehry或Zaha Hadid式的以一栋建筑来改写城市命运的英雄主义,而是一次又一次“温柔而坚定,羞涩而勇敢”的精耕细作、细水长流。充分体现了在时代剧变中,作为一支华人建筑力量,如何藉灵活多变的特性,让自身成为一个有机体。通过自我调适,或者我们说的“再生长”,来应对时代更迭,成就城市的理想。
汉森伯盛源自香港,带着国际建筑前沿的专业性与高效模式进入内地,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城市建设浪潮,引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其敢于突破的思维方式,使它在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发展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如广州富力广场,一个颠覆了传统思维下的房地产开发的模型;如广州云山诗意,首次将东方人居理想融入城市高层住宅的探索;再到近年的尚东柏悦府,一座具有城市使命的建筑,不仅敬畏地脉与文脉,并将此影响力的辐射到片区,回馈土地的滋养。
作品见证了也塑造着一座城的成长,就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南方建筑》杂志副主编肖毅强教授所指,正是汉森伯盛既有世界级专业经验又深耕本土的复合型品牌基因,才使其面临时代剧变时也越发稳健,“回顾汉森伯盛的发展历程,一个是华南理工建筑学院教育的传承,另一个是海外专业机构工作训练的传承,这两者对于一个企业的成功是缺一不可的。”
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
建筑体现城市愿景
与中国房地产历史共同成长,创造“中国城市化奇迹”的构筑者:这些建筑作品共同折射了建筑师如何通过空间秩序来优化社会秩序。汉森伯盛一直在探索的不仅是建筑设计本身,更是建筑在城市愿景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思考的角度,不囹圄于狭隘的专业化身份,而在一个更宏大维度——城市理想参与者。
在世纪交替之际,充满了机遇与未知的2003年,我们以一席广州云山诗意抚慰城市行者的灵魂,以“筑·居·园林”来回应可见未来高密度城市下,空间使用者对东方主义人居理想的向往。由其开创的“当代中式”,为城市居住空间带来了拓延文脉的可能性。此种以当代手法进行的文化再述,正式宣告广州进入后现代建筑阶段。让这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传承了南派风格,另一方面以其坚定的文化自信,无惧异文化的挑战,在城市功能上拥有了东方人居脉络的现代建筑,同时也与广州大剧院、广州塔、西塔等国际建筑接轨。至此形成了新老并济、历史与现代共舞的国际化都市格局。
清远云山诗意
广州云山诗意
2017年,在时代的召唤下,尚东柏悦府承载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再耀广州的城市使命,成为“城市愿景”的又一次奇迹。再一次,汉森伯盛深耕城市文脉,让地景成为建筑的拓延,而建筑成为了地景的唯一:一方面善用城市资源并将其转化成建筑的景观优势;另一方面突破僵化思维,让建筑本身也成为了城市景观一部分。这种对城市与自然的二元统一处理,为汉森伯盛在对城市策略的思考上提出可续、有机的解决方式——在汉森伯盛的逻辑中,建筑师从不把空间的“受众”理解为“客户”,意味着除了业主与使用者外,建筑需要面向范围更广的利益共享者。我们有幸,此项目至今已荣获Cityscape, 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German Design Award 等13个奖项。
尚东柏悦府
这种从建筑的尺度来影响城市空间秩序的远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园中造园”到“城市山林”,其中讲述的是可续城市战略的发展。在一个以兴造“超级建筑”为潮流的时代,汉森伯盛以“会生长的城市”,回应城市对“可续”的发展需求,为城市的建筑带来思考上的流动性。这是一种由点到面,自下而上的城市有机策略,或许比今天头脑风暴式地在纸上幻想未来新城市更具“人味”。与此同时,这种思考逻辑也启发与鼓励当代建筑企业在工作方法上的转变——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如何在时代转型中参与到城市欲向世界述说的理想中去。
-
建筑引导城市轨迹
“城市山林,融筑于景”的宏观统领,为城市带来了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开放系统。建筑空间因此能积极融入城市街道,让有机的城市未来成为可期。而对于“可续”的未来,汉森伯盛从未停止探索步伐,从“共融”,到“共生”,体现的是具世界级经验的企业如何植根于此时此景此地,提出与时代同频的“有机”策略提案。
阳朔河畔度假酒店
阳朔河畔度假酒店是生态建筑1.0时代的开拓者。从一开始便让环境成为项目的核心——退让并护养河道生态,让原生的记忆保留在地块,建筑则以谦卑之势匍匐于山河。风雨廊桥巧妙地绕过28棵古树,洗净凡俗,引人入胜。这种模糊人造物与大自然的意图,打破人与自然在现代主义认知上的界限,回应了从文化根源上强调的“天人合一”。作为首家提出“融境”概念的生态酒店,本案不仅预见了阳朔精品文旅产业潜力,还成为当代生态酒店策略之雏形。
阳朔六善酒店
随着认知与时代的转变,汉森伯盛对“有机”的理解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共融”策略,更强调“经济可续”、“人文可续”与“环境可续”相互成就的“永续共生”。佳都新太科技集团总部就是汉森伯盛对“会生长的城市”的一次实验,一座从效率上以及环境上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从对环境的介入而言,建筑自成一套生态系统,以1200㎡的庭院空间为中心,运用折叠式表皮创建的立体园林空间,将整个园区绿地率提升至30.6%。就管理层面上看,此案运用多项智能及“物联”系统,不仅从检测、记录、调节各层面着力于“经济可续”,更从能源战略上实践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持续影响力的“经济可续”。最终以形成“闭环”,回应未来城市需要的、彷如生命体的“可续策略”——“会生长的城市”。
不可否认,在当下的经营环境中确实存在一种典型的“东亚惯性”——客户总是对的。我们相信这的确是比较“稳妥”的做法,即把思考与风险一同转交客户,但此等“规矩”亦只能得出“合格”之作。汉森伯盛一直贯彻将“世界”与“本土”两种需要巧妙融合,与其他建筑师一样,在现实条件下创作,在逆境中卓越。“好”本身并不具意义,如何转“劣势”为“优势”才足以成就“师”的建筑人。与建筑一样,建筑师和事务所都有不同性格,有人欣赏带强烈个人主义的风格派,但与风土配合,做到因地制宜,不也是另一种“境界”吗?建筑师作为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应把建筑作为载体去服务人,基于专业的立场,对环境和城市负责,并成就他人。从起跑线上与城市的历史一同成长,汉森伯盛的故事就是中国城市愿景的一个缩影。
佳都新太集团总部
“矩阵”之阵
“阵”是一种状态,一种方法论,而不是简单的操作守则。尽管其表征是一种理性形态,内在的肌理是对时代的一种主观性表达。于我们而言,这是汉森伯盛介入建筑的态度。“矩阵”无处不在,自是源于数学,后又延伸到“建筑”等结构的范畴,至今“矩阵”已从原意拓展,形成“万物可矩阵”的模式:管理学有“方法矩阵”、生产线有“产品矩阵”,就连市场策略亦在排布“媒体矩阵”。然而,不离其中的便是“矩阵”之阵:一为短板定律,如同参数主义的“连接性”——矩阵上的每一点都决定着整体;二为制衡,矩阵上的多元构成,彼此距离相等,相互制衡。
“矩阵”——汉森伯盛25周年建筑作品展@尚东柏悦府展场
“矩阵”——汉森伯盛25周年建筑作品展@华南理工大学展场
此种理念构成了汉森伯盛独特的工作方式,乃源于创始人盛宇宏先生的香港经历。当他亲历世界级的设计企业的分工、流程、管理流程精细化,体会到建筑成为实践时,建筑师在协调的已经不再只是土地与建筑物的关系,还有各专业协同、资源管理、品牌宣发、后期服务等非建筑关系。以此为引,汉森伯盛的“矩阵”策略强调的正是此种“非专业的连结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何镜堂亲临展览现场
汉森伯盛的“矩阵”思维中一个核心基因在于品牌的系统性思考,通过整理出受众、已知项与需进一步分解的规模这些共享条件,鼓励不同领域的人才投入到同一项目。如同“阵无定法”,汉森伯盛的成果也绝非指意某一种具体的“设计”,而是通过挖掘各专业之间“连结性”,所建立的一种可持续的“工作关系”。正因如此,在建立初期便已获世界级的方案实力的汉森伯盛,始终坚持以方案+土建施工图+室内+园林构成的1+3模式,以保证方案还原度。毕竟在“同质化”的市场环境,要突围而出,不但要做客户想要的,更需超越客户的期待。
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赵健教授点评项目
UED专访《建筑进行时》对谈现场
第四分之二个世纪:再成长
当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已进入第21个世纪,建筑依然作为一种“包裹人类生活的容器”而存在,相比起其他专业,不乏庆幸建筑学依然稳固——至少今日人类在手持智能手机之时依旧需要“容器”。然而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清楚空间早已不是公元之初的理解,其“连结性”早已被纳入参数化的现实世界中。从设计到具体建造,再到行业和最终的投入,参数化岂止影响到形式产生的过程,它还是设计师表达的一部分:在眼见之物以外都布满设计师当考虑的参数。
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总建筑师盛宇宏先生发表25周年致辞
《对话包豪斯——百年包豪斯盛典》论坛
法国巴黎国际日光研讨大会
《未来建筑与建筑的未来》主题论坛演讲
汉森伯盛已意识到时代更迭之失速,其“矩阵”式的思考有利于企业在保守的行业模式与时代潮流的摩擦中不至失语。2019年于汉森伯盛而言,意义非凡。自这时间节点起,企业已开启了第2个25年。
我们永远希望能够学到更多,因为“建筑人”是“建筑未来的人”,我们的专业领域不能随着历史一并老去,这也是必须和最前沿学术成果保持互动的原因。这种亲密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追踪甚至预测正在发生的变化。在本年度以及往后的企业生命,我们加强了并希望继续与学术科研团队间的紧密合作。与商业行为不同,汉森伯盛不仅从经济层面支持与推进全球范围内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更希望为研究团队提供来自行业实践者的资源支持,并以此为契机将我们基因里的“矩阵”再次扩散。
汉森伯盛展品《混响——Reverberation Chamer》获邀参展 UABB2019
Harvard GSD X SCUT X 汉森伯盛三方合作台山项目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正在与包括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GSD、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的科研团体紧密合作,一方面将我们的专业性覆盖城规、数据、科技、艺术等方面,另一方面成为了行业内少数把科研智库作用于真实项目的企业之一。这些投入的积累使汉森伯盛背后的华人建筑力量越发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从一位胸怀理想的年轻建筑人背上行囊踏上改变时代的旅程,借鉴国际前沿的企业模式,并以本土化的方式改进,终将世界级经验为我所用。然而,就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所华人建筑院已把其影响力拓展至全球对空间的思考方式上。
我们感恩,正是这时代造就了汉森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