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学术生涯故事 | 徐薇:静心潜科研,热眼瞥世间

2025-06-29 00:57:39

(2)海外学习广视野

徐薇老师有多年的海外学习经历,她也谈到了海内外医科学习的差别问题。美国要求是先进行本科的通识教育学习,在学生进入更成熟之后的研究生阶段才能选择医学。和国内紧张充实的学习状态相比,国外往往不会制定一个硬性的毕业标准,而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成长时间,她提到,学习也需要一个“发呆”的时间,这就是课外学习,个人可以在课外学习到更多。而国外毕业的评审也更具有弹性与主观性,其氛围较国内更加宽松的。当然,不同地区的学习模式与各地具体情况有关,在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中国,或许不得不使用这样一种紧张的教学模式,但对于有志学术的年轻人而言,老师建议还是应该出去看一看。她说,至少,我们应该要了解国际上学术的一个环境,就像复旦一直提倡的那样,既要拥有本土情怀,也要具备国际视野。

(3)科研攀峰定心境

在科研过程中,徐薇老师坦言,遇到错误与失败是甚至是难免的,她回忆起自己读博期间,在文章修回补充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错误,对于科研而言,一个小错误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她清晰的记得那时候她做实验到半夜四五点时一个人躲在实验室里哭,当时的徐薇老师感到十分的挫败与无助,她打电话给学姐、导师倾诉,而学姐告诉她的是“再做一遍就行了”,导师说“没有关系,就是做错了而已,再做一遍就是了”,再加上当时隔壁实验室的朋友的劝导,她最终战胜了沮丧的心情,继续振作起来并完成了毕业论文。自那以后,她认识到了在科研路上永远不必把成败看的太重。老师特别提到了保持一个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因为科研课题的发展不都是顺利的,总会建立一个个假说再加以辨明真伪,这些假说不一定都是符合实验结果的,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总是有进有退,这些都很正常,而当自己如果长时间陷入一个困境之中,她建议的是可以适当地停顿一下,一直闷声不响待在实验室里也并非是最好的选择。科研之外的生活也相当的重要,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当培养并且拥有科研之外的爱好, 既可以为处在科研难题中的自我提供一个宣泄压力的途径,也能够使得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情去工作,无论如何,要用不悲不喜的平和心态去攀登下一座山峰。

02 “科研应当是

整个社会的事业”

(1)思科研体制

从科研为中心向外延伸,徐薇老师出人意料的健谈。谈及前阵子被社会广为热议的颜宁教授出走普林斯顿一事时,她相信颜宁本人的说法,即她的出走并非因为待遇不好、看不惯国内科研才离开,而是为了突破自己、追求新的挑战而出去,她的离开事实上也是中国科研迈入新时代的一个标志,因为只有这样一种流动才能够说明我国科研已经具有一定的实力,这样的流动是而且应当被看做一种良性的状态。涉及到当下科研体制时,徐薇老师也谈及当下科研存在的一些问题,即仍然存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究的投入不平衡。事实上,日本这些年来诺贝尔奖的数量如此之多,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前几十年日本政府对于基础科学的大量投入。对于我国国情而言,诚然,追求应用性技术的科研具有很强烈的现实需求,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的现在,应当逐步平衡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的经费支持投入。此外,作为经历过十多年系统学习的“过来人”,徐薇老师深知当下做科研的年轻人的心境,热爱、兴趣与努力不总是能得到期待的待遇。在这样一个生活压力空前巨大的时代 ,做科研不仅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应加强物质保障,给予这些人才一定的生活保障与发展空间。

(2)话社会舆论

在访谈里,徐薇老师多次提到了整体社会舆论这一点。她认为这个时代的整体舆论氛围都对科研存在普遍误解,即大家都认为科研是很苦很枯燥的事情,而事实上,在她接触的学生、同事看来,真正做科研的都是十分有兴趣的人,“并不以为苦,只是觉得欲罢不能”。事实上,做科研工作的过程本身并不苦,更多的苦大概在于基层科研人员产出与获得的不对等。一谈到这里,徐薇老师好像话匣子打开了一样,继续补充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即科研不应该单单成为象牙塔之中的产物,科研应该让更多的公民去了解它,而这就需要科普工作者去努力,目前仍然还需要很多的工作亟待完成。她认为做科研的人也要学会讲故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这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科学,对科研产生憧憬,同时也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社会性的支持能够缓解科研经费上的压力,从而创造出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03 “女性需要更多model”

(1)女性科研与社会舆论

20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然而这仅仅是107年第三位女性获奖者。长期以来,人们下意识地将科研任务的社会性别与男性挂钩,在这一点上,徐薇老师也长期保持关注。在她看来,从现在国内外已有研究调查数据来看,男女在科研上的各种表现上是差不多的;并且如果从研究生数量看,理科中的女性数量其实是相当大的,只是因为很多科研研究之外的因素影响了女性进一步的发展,例如社会对女生学习理科这件事有偏见(这样的偏见远甚于男生学习文科),而当整个社会都这样认为的时候,真正有志于学习理科并且有天赋的女生,倘若遇到一些挫折或失败,就可能不由自主地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她的成就。由此,徐薇老师继续强调了社会舆论的重要性。我们的社会似乎总是对女性要求一个“家庭与事业兼顾”的命题,但事实上,这完全就是一个伪命题。普林斯顿的法学院教授曾经写过《Why women can not have it all》的文章,即表明事实上一个人永远无法达成经济生产力与生育能力的平衡,在这一点上,不但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社会支持(例如上班要提供更加弹性的指标而非每日打卡上下班),女性本身也应该认识到自己无法兼顾家庭与事业并不是一个能力上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错。意识到这一点,将使得女性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上。

(2)“女博士”非“完人”

(3)女权

在采访中,我们也谈到了女权这样一个话题。在徐薇老师看来,谈女权并非是谈论女性需要多少权利,而是在承认男女权利平等并尊重男女差异的前提下,保障女性有同男性一样的权利去选择做自我的选择,而这种平等选择需要社会的支持。徐薇老师谈到自己在美国、法国的经历。她认为美国的女权仍然是一种旧的女权,只是强调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因此女性在职场上会表现得非常男性化,避免显露女性的特质,包括母性的一面。而在法国,女权是一种更新、更理想的表达,他们认识并且尊重到了男女性的差别,不需要忌讳女性的特质,比如女性在出席重大公众场合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男性的西装西裤的着装,仍然可以穿上展现女性美的一面的服饰。事实上,男女性统一着装往往带有男性主导的特点,而女权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保障女性的自由选择权利,即使在重大场合,也依然只是凭借工作能力和才华论事,而非其他任何带有歧视性的标准。在2018年的中国,女权这个话题已经越来越扑朔迷离,而徐薇老师从科研的视角出发,阐释她所认为的女权,不由得让我们深为触动。

结语

在采访的过程之中,我们是以非常口语化的状态去交流,因此我们对以上的内容进行了一些修饰与润色,然而下面这段话,我们选择以徐薇老师的原话来为本次采访收尾,在我们看来,这段朴素的话语胜过万千藻饰。

“一般的采访都是很有资历的老师,而我相对来说资历较轻,我之所以接受,并不是希望你们把我写的多厉害,而是希望我自己的经历可以对别人有一个启发,可以对他人有一些帮助。因为男性做科研的多,女性较少,我的博导包括我在内其实都还是新人,我希望更年轻的女性在看到类似我们这样的例子后,会得到鼓励,会增强信心,会觉得女性中也是有人在做这些事,我们女性也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的。”

受访人| 徐薇

记者| 马煜璇 陈笑天 胡晶晶

撰稿| 马煜璇 陈笑天 胡晶晶 谢宇佳

排版| 吴婧妍

请留步

回复 【自在木】,倾听吴晓群教授的生涯经历

回复 【钟情】,了解张思茗学姐的学术道路

回复 【适合】,探索沈涵教授的学术经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国内杀毒软件哪个最好用,十大国产杀毒软件排行榜评测 (有哪些)
正在阅读:DNF自制90史诗战斧泰坦的疾风战斧改版一览DNF自制90史诗战斧泰坦的疾风战斧改版一览